拼音: gǎo
注音:ㄍㄠˇ
部首:
五笔:XYMK
笔画:13
五行:木
结构:左右
unicode:7f1f
gbk码:e7c9
部首笔画:3
繁体:
笔顺:フフ一丶一丨フ一丨フ丨フ一
缟的基本解释

1.古时一种没有染颜色的白丝织物。

2.白颜色。

缟的介绍

〈名〉

  1. (( gǎo)形声。从糸( mì),表示与线丝有关,高声。本义:细白的生绢) 同本义

    缟,鲜色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按,鲜色当作鲜巵。熟帛曰练,生帛曰缟。

    厥篚元纤缟。——《书·禹贡》。传:“白缯。”

    与之缟带。——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

    缯之精者曰缟。——《小尔雅》

    鲁人身善织屦,妻善织缟。——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

    乘坚策肥,履丝曳缟。——晁错《论贵粟疏》

    曹操之众,远来疲敝,闻追 豫州,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,此所谓“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”者也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

    又如:缟袂(白色绢衣。用以喻白海棠);缟衣綦巾(白绢上衣与浅绿色围裙。古时女子所服);缟冠(白色生绢制的帽子);缟练(白绢)

〈形〉

  1. 白色

    其上台观皆金玉,其上禽兽皆纯缟。——《列子·汤问》

    缟,素也。——《小尔雅·广诂》

    缟衣綦巾。——《诗·郑风·出其东门》

    兵皆缟素。——《汉书·高帝纪》。注:“白也。”

    天下缟素。——《战国策·魏策》

    帝缟素避正殿。——《后汉书·顺帝纪》

    眄隰则万顷同缟,瞻山则千岩俱白。——南朝宋· 谢惠连《雪赋》

    又如:缟巾(白色头巾);缟带(白色的绢带。喻指雪的洁白);缟羽(白羽);缟衣(白色男服);缟武(白色帽檐)

〈动〉

  1. 映照 。

    如:缟夜(映照黑夜);月明缟树(月光映照大树)

缟的释意
形声。从糸,表示与线丝有关,高声。本义细白的生绢) 同本义
缟,鲜色也。--《说文》。按,鲜色当作鲜巵。熟帛曰练,生帛曰缟。
厥篚元纤缟。--《书·禹贡》。传白缯。”
与之缟带。--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
缯之精者曰缟。--《小尔雅》
鲁人身善织屦,妻善织缟。--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
乘坚策肥,履丝曳缟。--晁错《论贵粟疏》
曹操之众,远来疲敝,闻追豫州,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,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”者也。--《资治通鉴》
又如缟袂(白色绢衣。用以喻白海棠);缟衣綦巾(白绢上
缟gǎo白色的生丝绢。也指白色。
缟的康熙字典解释

縞【未集中】【糸部】 康熙筆画:16画,部外筆画:10画

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𠀤古考切,音杲。《說文》鮮色也。《博雅》練也。《小爾雅》繒之精者曰縞。《書·禹貢》闕篚𤣥纖縞。《傳》縞,白繒。《詩·鄭風》縞衣綦巾。《傳》縞衣,白色男服。《禮·檀弓》祥而縞。《疏》縞,謂縞冠。

《玉藻》縞冠素紕,旣祥之冠也。《疏》縞是生絹又。《王制》殷人哻而祭,縞衣而養老。《註》殷尚白,而縞衣裳。《戰國策》强弩之末,不能穿魯縞。《前漢·地理志註》縞,鮮支也,卽今所謂素者也。

《廣韻》古到切《集韻》居號切,𠀤音誥。義同。

缟的说文解字解释

縞【卷十三】【糸部】

鮮色也。从糸高聲。古老切

说文解字注

(縞)鮮𠨗也。各本作鮮色。今正。漢地理志師古注。縞、鮮支也。司馬相如傳正同。顔語多本說文。彼時未誤。葢支亦作?。因譌色也。廣雅。䋷緫、鮮支、縠、絹也。許謂縞卽鮮支。鄭風。縞衣綦巾。毛曰。縞衣、白色男服也。王逸曰。縞、素也。任氏大椿釋繒曰。孰帛曰練。生帛曰縞。从糸。高聲。古老切。二部。

缟的古汉语解释
gǎo
①<名>细白的生绢。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乘坚策肥,履丝曳~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~者也。”
②<形>白。张载《扇赋》:“飘~羽于清霄,拟妙姿于白雪。”
缟
以缟开头的词语
以缟开头的成语
缟在中间的成语
以缟结尾的成语
缟的英文翻译
plain white sil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