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
注音:ㄘㄨˋ
部首:
五笔:DHIH
笔画:18
五行:金
结构:上下
unicode:8e59
gbk码:f5be
部首笔画:7
笔顺:一ノ丨一一丨ノ丶フノ丶丨フ一丨一ノ丶
蹙的基本解释

1.急迫;紧迫:穷~。

2.皱;收缩:~着眉头。

蹙的介绍

〈形〉

  1. (形声。从足,戚声。本义:紧迫,急促)

  2. 同本义

    政事愈蹙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小明》

    又如:蹙变(急速变化)

  3. 困窘

   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,积于今六十岁矣,而乡邻之生日蹙。——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
    又如:蹙迫(困窘,窘迫);蹙境(边境防务窘迫)

  4. 愁苦的样子 。

    如:蹙怖(忧愁恐惧的样子);蹙然(忧愁不悦的样子)

  5. 局促不安的样子

    蹙然衣粗食恶。——《荀子》

    又如:蹙促(局促不安的样子)

  6. 狭窄,狭小 。

    如:蹙弱(迫窄弱小);蹙澳(水流狭窄弯曲)

〈动〉

  1. 聚拢;皱缩 [knit one's brows;frown]

   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。——《孟子》

    又如:蹙恨(皱起眉头表示怨恨);蹙沓(形容多而密集的样子)

  2. 逼迫;追逼

    蹙也百里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召旻》

    又如:蹙迫(逼迫);蹙促(逼迫);蹙击(迫击;追击)

  3. 接近;迫近

    今也日蹙国百里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召旻》

    又如:蹙迫(逼近)

  4. 缩小;减削

    又如:蹙頞(缩鼻哭泣);蹙土(蹙地。损失国土);蹙动(皱缩)

  5. 通“蹴”。踢;踏

    以足蹙路马刍,有诛。——《礼记·曲礼上》

    一蹙自造青云,何至于驽马争路。——《南史·刘穆之传》

    扬鞭一蹙破霜蹄,万骑如风不能及。——苏轼《申王画马图》

    又如:蹙鞠(踢球);蹙踏(踢;踩踏)

蹙的释意
(形声。从足,戚声。本义紧迫,急促)
同本义
政事愈蹙。--《诗·小雅·小明》
又如蹙变(急速变化)
困窘
自吾氏三世居是乡,积于今六十岁矣,而乡邻之生日蹙。--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又如蹙迫(困窘,窘迫);蹙境(边境防务窘迫)
愁苦的样子
局促不安的样子
蹙然衣粗食恶。--《荀子》
又如蹙促(局促不安的样子)
狭窄,狭小
蹙 <
蹙 cù
①紧迫穷~。
②皱(眉头);收缩别老~着眉头。
【蹙眉】皱眉头。
蹙的康熙字典解释

蹙【酉集中】【足部】 康熙筆画:18画,部外筆画:11画

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𠀤子六切,音噈。《說文》迫也。《詩·大雅》今也日蹙國百里。《禮·禮器》不然則已蹙。《疏》則太急蹙。

《集韻》七六切。與蹴同。《禮·曲禮》蹙路馬芻有誅。《釋文》蹙,本又作蹴。

《廣韻》蹙,近也。

通作顣。《孟子》已頻顣曰。《朱傳》顣與蹙同。

《集韻》倉歷切,音戚。《類篇》蹙蹙,𦄲小貌。《詩·小雅》蹙蹙靡所騁。《箋》蹙蹙,小之貌。《爾雅·釋訓》蹙蹙,鞠也。

蹙的说文解字解释

蹙【卷二】【足部】

迫也。从足戚聲。子六切〖注〗臣鉉等案:李善《文選注》通蹴字。

说文解字注

(蹴)躡也。玄應云。說文。蹴、蹋也。以足逆蹋之曰蹴。从足。就聲。七宿切。三部。

蹙的古汉语解释
①<形>紧迫;窘迫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自吾氏三世居是乡,积于今六十岁矣,而乡邻之生日~。”《诗经·小雅·小明》:“曷云其还?政事愈~。”
②<动>紧缩;紧皱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“百姓闻王钟鼓之声,管籥之音,举疾首~頞而相告。”
③<形>局促不安。《荀子·富国》:“墨子大有天下,小有一国,将~然衣粗食恶,忧戚而非乐。”
④<动>通“蹴”。踢;踩。苏轼《申王画马图》:“扬鞭一~破霜蹄。”王定保《唐摭言》卷三:“新进士集于月灯阁为~鞠之会。”【蹙蹙】局促不得舒展之意。《诗经·小雅·节南山》:“我瞻四方,~靡所骋。”【蹙頞】愁苦貌;即皱眉头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百姓闻王钟鼓之声,管籥~之音,举疾首~而相告。”【蹙金】用拈紧的金线刺绣,使刺绣品的纹路皱缩起来。杜甫《丽人行》:“绣罗衣裳照暮春,~孔雀银麒麟。”
蹙的百科
蹙,通“蹴”,不属于常用字,可与部分汉字组成不同词组,有多种不同的意思。蹙还可以组词为哀蹙,蹙起。
蹙
蹙在中间的词语
蹙的英文翻译
grieve, lament; urgent, sudden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