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 zhù zhuó zhe
注音:ㄓㄨˋ ㄓㄨㄛˊ ˙ㄓㄜ
部首:
五笔:AFTJ
笔画:11
五行:木
结构:上下
unicode:8457
gbk码:d6f8
部首笔画:3
笔顺:一丨丨一丨一ノ丨フ一一
著的基本解释
[ zhù ]

著作:名~。译~。

[ zhuó ]

1.同“着1”(zhuó)。

2.同“着2”(zhuó)。

[ zhe ]

同“着”(·zhe)。

著的介绍

1. 著 [zhù]

著 [zhù]

〈形〉

  1. (形声。从艸,者声。“艸”长在地面上,表示显露。本义:明显,显著;突出) 同本义

    著,明也。——《小尔雅》

    名著而男女有别。——《礼记·大传》

    著不息者,天也。——《礼记·乐记》

    宋人有酤酒者,升概甚平,遇客甚谨,为酒甚美,县帜甚高著。——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上》

    王氏门强,汝兄弟尚幼,不欲使此声著。——《世说新语·仇隙》

    此臣素著狂直于也。——《汉书·朱云传》

    又如:著海内(天下著名);昭著(明显);卓著(突出的好);著姓(有显著名声的家族;使姓氏显著);著号(著名;著称)

〈动〉

  1. 显现;显扬

    其不善而著其善。——《礼记·大学》

    诚则形,形则著。——《礼记·中庸》

    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。——《韩非子·功名》

    病郑也。著 郑伯之罪也。——《谷梁传·僖公六年》

    信义著于四海。——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

    以著其洁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柳河东集》

    最著者二。——清· 侯方域《壮悔堂文集》

  2. 华林部独著。

    又如:颇著成效;著白(明白);著相(佛教语。有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形象状态)

  3. 写作;撰述,用文字显明地表述

   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。——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

    仆诚已著此书。——汉· 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

    著《灵宪》。——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

    著书之日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柳河东集》

    携所著书。——清· 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
    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。——清· 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
    又如:著作郎(主管天下文章、著作的官吏);著作人(古人称为著作者。指书籍的作者);编著(参考利用已有的资料写成书)

  4. 画图

    尧、 舜所以昌, 桀、 纣所以亡,皆著于堂。——《淮南子》

  5. 明了

    彼知丘之著于己也。——《庄子》

  6. 登记,记载

    荆州非少人也,而著籍者寡。——《论游户自实》

    又如:著令(书面写定的规章制度);著名(写上名字或名称);著籍(记姓名于宫门的门籍;记名于某学者门下为弟子;登记在户籍上)

  7. 标出

    书其贾数而著其物,若今时题署物。——《周礼》

  8. 建立;引申为成就

    故先王著其教焉。——《礼记》

    又如:著庸(立功);著称(命名。给予名称)

〈名〉

  1. 作品 。

    如:名著(有价值的出名著作);原著(著作的原本);论著(带有研究性的著作);新著

  2. 土著 。指定居不迁的人

    流民占著者五万余口。——《后汉书》

  3. 另见 zhāo;zháo;zhe;zhuó

著的释意
(形声。从苃,者声。苃”长在地面上,表示显露。本义明显,显著;突出) 同本义
著,明也。--《小尔雅》
名著而男女有别。--《礼记·大传》
著不息者,天也。--《礼记·乐记》
宋人有酤酒者,升概甚平,遇客甚谨,为酒甚美,县帜甚高著。--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上》
王氏门强,汝兄弟尚幼,不欲使此声著。--《世说新语·仇隙》
此臣素著狂直于也。--《汉书·朱云传》
又如著海内(天下著名);昭著(明显);卓著(突出的好);著姓(有显著名声的家族;使姓氏显著);著号(著名;著称)
显现;显扬
著zhuó
⒈穿~衣戴帽。
⒉接触,接触到,挨上~色。~墨。~地。附~。挨~。
著的康熙字典解释

著【申集上】【艸部】 康熙筆画:15画,部外筆画:9画

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𠀤陟慮切,音箸。《博雅》明也。《中庸》形則著。《晏子·諫上篇》君之德著而彰。

《管子·立政篇》十二月一著。《註》著,標著也,使傰曹署著其名。《周禮·典婦功註》書其賈而著其物。

《前漢·景帝紀》廷尉與丞相更議著令。《註》著音著作之著。《晉書·職官志》魏太和中,詔置著作郞,於此始有其官。

《小爾雅》思也。

與貯通。《家語》子貢廢著鬻財於曹、魯之閒。《註》著,居也。

《詩·齊風》俟我于著乎而。《傳》門屏之閒曰著。

《左傳·昭十二年》若不廢君命則固有著矣。《註》著,位次也。《前漢·五行志》朝內列位有定處,所謂表著也。

《廣韻》直餘切,音除。《爾雅·釋天》太歲在戊曰著雍。《韻會》表著之著亦音除。

《羣經音辨》藥草也。《爾雅·釋草》味。荎著。《註》音儲。

《類篇》陟略切,音芍。被服也。《晉書·宣帝紀》關中多蒺䔧,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。

《儀禮·士喪禮》幎目用緇,方尺二寸,䞓裏著組繫。《註》著,充之以絮也。《韓詩外傳》士褐衣縕著,未甞完也。

《集韻》直略切,音擆。《吳越春秋》從隂收著,望陽出糶。《註》著。置也。

《類篇》附也。《前漢·贾誼傳》黑子之著面。

《禮·明堂位》著,殷尊也。《註》著地無足。

《前漢·張騫傳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,其俗土著。《師古註》土著,謂有城郭常居,不隨畜牧移徙。《後漢·李忠傳》流民占著者五萬餘口。《直音》俗作着。

著的说文解字解释

箸【卷五】【竹部】

飯攲也。从竹者聲。陟慮切。又,遟倨切

说文解字注

(箸)飯㩻也。㩻各本作攲。支部攲、持去也。危部㩻、䧢也。㩻者傾側意。箸必傾側用之。故曰飯㩻。宗廟宥座之器曰攲器。古亦當作㩻器也。箸、曲禮謂之梜。假借爲箸落、爲箸明。古無去入之別。字亦不从艸也。从竹。者聲。陟慮切。又遟倨切。五部。

著的古汉语解释
zhù
①<动>显露。《中庸》:“诚则形,形则~,~则明。”
②<形>显著。《商君书·错法》:“如此,则臣忠君明,治~而兵强矣。”
③<动>写作。《五柳先生传》:“常~文章以自娱。”
zhuó
①<动>附着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今殴民而归之农,皆~于本。”
②<动>穿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~我绣夹裙,事事四五通。”
③<动>居于;处在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盖以十舰最~前,中江举帆。”
④<动>加上。陆游《卜算子·咏梅》:“已是黄昏独自愁,更~风和雨。”【著鞭】挥鞭策马,比喻努力向前。【著题】切题。
著
著的英文翻译
(Cant.) to wear; manife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