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 chuí
注音:ㄔㄨㄟˊ
部首:
五笔:TTGF
笔画:14
结构:上下
unicode:7ba0
gbk码:b98a
笔顺:ノ一丶ノ一丶ノ一丨一丨丨一一
箠的基本解释

1.鞭子。

2.鞭打。

箠的康熙字典解释

箠【未集上】【竹部】 康熙筆画:14画,部外筆画:8画

《集韻》是爲切,音垂。竹名。《張衡·南都賦》其竹則篠簳、箛箠。

《廣韻》竹垂切《集韻》株垂切,又中葵切,𠀤音追。竹節也。

《廣韻》之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主蘂切,𠀤音捶。擊馬策也。《史記·張耳陳餘傳》杖馬箠,下趙數十城。

《集韻》是棰切,音菙。義同。

𠛬也。《前漢·𠛬法志》景帝中六年定箠令,笞者箠長五尺,其本大一寸,其竹也末薄半寸,皆平其節。當笞者笞臋,毋得更人。畢一罪,乃更人。自是笞者得全。

箠的说文解字解释

箠【卷五】【竹部】

擊馬也。从竹𡍮聲。之壘切

说文解字注

(箠)所㠯擊馬也。所㠯二字今補。假借爲杖人之稱。漢書定箠令是也。周禮假垂爲箠。垂氏掌共燋契是也。从竹。垂聲。之壘切。按壘當作累。古音在十七部。

箠的古汉语解释
chuí
①<名>鞭子。《列子·杨朱》:“百羊而群,使五尺童子荷~而随之。”
②<动>用棍打,杖刑。《订鬼》:“持~杖殴击之。”《董宣执法》:“召宣,欲~杀之。”
箠
以箠开头的词语
以箠结尾的词语
箠的英文翻译
variant of 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