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 1.学习;复习;练习:自~。实~。~艺。修文~武。 2.对某事物常常接触而熟悉:~见。~闻。~以为常。 3.习惯:积~。恶~。相沿成~。 4.姓。 
- 〈动〉 - (会意。从羽 。从羽,与鸟飞有关。本义:小鸟反复地试飞) 
- 同本义 - 習,数飞也。——《说文》 - 鹰乃学习。——《礼记·月令》 - 习习笼中鸟,举翮触四隅。——晋· 左思《咏史》 
- 反覆练习,钻研 - 君子以朋友讲习。——《易·象下传》 - 是皆习民数者也。——《国 语·周语》。注;“习,简习也。” - 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——《论语·学而》。皇侃义疏:“习是修故之称也。言人不学则已,既学必因仍而修习,日夜无替也。” - 又如:习容(练习举止,整饬仪表);习肄(犹练习);习战(练习作战);习非胜是(对错误的事物相习既久,无法矫正,反以为是) 
- 通晓,熟悉 - 不习于诵。——《战国策·秦策》 - 谁习计会,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?——《战国策》 - 皆通习之。——唐· 韩愈《师说》 - 益习其声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三戒》 - 不习水战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 - 习见习闻。——清· 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 - 习方俗 - 又如:习流(熟悉水流。又指熟悉水战的兵士);习士(熟悉法制的人);习事(熟谙事理);习知(熟知);习水(熟习水性) 
- 学习 - 始习于大豆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造父》。注:“学也。” - 习其句读。——唐· 韩愈《师说》 - 自幼好武术,习无不精。——清· 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 - 又如:习学(学习);习文练武;讲习(讲授与学习);习业(攻习学业,钻研学问) 
- 习惯;习惯于,习以为常 - 圣人者,明于治乱之道,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。——《管子》 - 民习以力攻难,故轻死。——《商君法·战法》 -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。——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 - 不习水土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 - 家人习奢。 - 习于钟鼓。——宋· 苏轼《教战守》 - 又如:习熟(习惯熟悉);习闲(游手好闲者);习闻;习安(习惯于安定) 
- 训练 - 不习,则民不可使也。——《大戴礼记》 - 又如:习教(犹训练);习勒(严格训练);习练(练习;训练);习用(演习);习兵(操演军事);习阵(演习战阵之事) 
- 习染 - 习善而为善,习恶而为恶也。——《论衡·本性》 - 习其家风。——宋· 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 
 - 〈名〉 - 习性;习惯 - 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。——《论语·阳货》 - 政教习俗,相顺而后行。——《荀子·大略》 - 又如:固习;陋习;恶习;习性;积习 
- 亲信 - 凡当涂者之于人主也,希不信爱也,又且习故。——《韩非子·孤愤》 - 又如:习故(亲近故旧。又指熟悉故旧的人) 
 - 〈副〉 - 经常,常常 - 自是日抱就犬,习示之,使勿动。——柳宗元《三戒》 - 车户李旺行了多日,习见匣子沉重,晓得是银子在内。——《二刻拍案惊奇》 - 又如:习洽(经常交往,关系密切);习闻;习用 
 
習【未集中】【羽部】 康熙筆画:11画,部外筆画:5画
《廣韻》似入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席入切, 音襲。《說文》數飛也。《禮·月令》鷹乃學習。
音襲。《說文》數飛也。《禮·月令》鷹乃學習。
又《易·坤卦》不習,无不利。《註》不假修爲,而功自成。《論語》學而時習之。《何晏註》學者以時湧習之。
又《易·坎卦》習坎。《註》習謂便習之。《釋文》習,重也。
又《書·大禹謨》士不習吉。《傳》習,因也。
又《詩·邶風》習習谷風。《傳》習習,和舒貌。
又姓。《廣韻》出襄陽。晉有習鑿齒。◎按說文習自爲部。今從正字通併入。字从羽从白。俗作習,非。
習【卷四】【習部】
數飛也。从羽从白。凡習之屬皆从習。似入切
说文解字注
(習)數飛也。數所角切。月令。鷹乃學習。引伸之義爲習孰。从羽。白聲。按此合韵也。又部彗、古文作習。亦是从習聲合韵。似入切。七部。凡習之屬皆从習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