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振聋发聩
振聋发聩
zhèn lóng fā kuì
拼音:zhèn lóng fā kuì
注音:ㄓㄣˋ ㄌㄨㄥˊ ㄈㄚ ㄎㄨㄟˋ
繁体:振聾發聵
振聋发聩包含的字
振聋发聩的基本释意
[ zhèn lóng fā kuì ]

响声很大,使聋人都能听见。清袁枚《随园诗话补遗》卷一:“梁昭明太子与湘东王书云:‘…未闻吟咏性情,反拟《内则》之篇;操笔写志,更摹《酒诰》之作…。’此数言,振聋发聩,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。” 喻指言论、文章有使人醒悟、启发愚蒙的作用。聩(kuì)。

振聋发聩的详细介绍
  • 【解释】:聩:天生耳聋,引申为不明事理。声音很大,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。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,使他们清醒过来。
  • 【出自】:清·袁枚《随园诗话补遗》卷一:“此数言,振聋发聩,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。”
  • 【语法】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褒义
振聋发聩的词语解释

振聋发聩[ zhèn lóng fā kuì ]

⒈  聩:耳聋。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。

rouse the deaf and awaken the unhearing;

振聋发聩的国语辞典

振聋发聩[ zhèn lóng fā kuì ]

⒈  比喻大声疾呼,以唤醒愚昧的人。清·袁枚也作「发聋振聩」。

《随园诗话补遗·卷一》:「此数言振聋发聩,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,以经学谈诗者,故为此语以晓之。」

振警愚顽

振聋发聩的释意
聩:天生耳聋,引伸为不明事理。声音很大,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。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,使他们清醒过来。
振聋发聩的百科
振聋发聩,成语,作谓语、定语,聩:耳聋。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,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。语本清袁枚《随园诗话补遗》卷一:“梁昭明太子《与湘东王书》云:‘……未闻吟咏性情,反拟《内则》之篇;操笔写志,更摹《酒诰》之作。“迟迟春日”,翻学《归藏》;“湛湛江水”,竟同《大诰》。’此数言振聋发聩,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。”太平天囯洪仁玕《英杰归真》:“常思阐明真道以援引世人,而提撕警觉之不倦。所恨蠢尔愚夫,自安寡昧,即欲一施其振聋发聩之方而无从。”
振聋发聩的反义词
振聋发聩的出处
清 袁枚《随园诗话补遗》第一卷:“此数言,振聋发聩,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。”
振聋发聩的例子
茅盾《联系实际,学习鲁迅》:“除了匕首,投枪,也还有振聋发聩的木铎,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。
振聋发聩的正音
“聩”,不能读作“guì”。
振聋发聩的辨形
“振”,不能写作“震”。
振聋发聩的感情
振聋发聩是褒义词。
振聋发聩的用法
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褒义。
振聋发聩的英文翻译
rouse the deaf and awaken the unhear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