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shí miàn mái fú
拼音:shí miàn mái fú
注音:ㄕˊ ㄇ一ㄢˋ ㄇㄞˊ ㄈㄨˊ
繁体:十靣埋伏
包含十面埋伏的词
十面埋伏的基本释意
-
琵琶曲。表现楚汉相争时的垓下决战。华秋苹及李芳园所编的琵琶谱中均有收集。
十面埋伏的详细介绍
- 【解释】: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。
- 【出自】:元·无名氏《抱妆盒》第二折:“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,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。”
- 【语法】: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指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
十面埋伏的词语解释
十面埋伏[ shí miàn mái fú ]
⒈ 琵琶曲。明代后期已在民间流传。通常分十八段。描写汉刘邦与楚项羽垓下之战,表现千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。
十面埋伏的国语辞典
十面埋伏[ shí miàn mái fú ]
⒈ 形容被敌军层层包围。
引《三国演义·第三九回》:「敌军如此,虽十面埋伏,吾何惧哉!」
元·无名氏·《赚蒯通·第一折》:「那重瞳有千般英勇,怎出的这十面埋伏?」
⒉ 乐曲名。约十六世纪以前已在民间流传,为琵琶的演奏名曲。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苹编的琵琶谱上。全曲属多段体结构,描写楚汉垓下决战,韩信在九里山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,项羽于乌江自刎的故事。
英语Ambush from ten sides (pipa solo piece), House of Flying Daggers (2004 movie by Zhang Yimou 張藝謀|张艺谋[Zhang1 Yi4 mou2])
德语House of Flying Daggers (chinesischer Film von Zhang Yimou) (Eig, Kunst)
法语Le Secret des poignards volants
十面埋伏的释意
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。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。
十面埋伏的百科
十面埋伏,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(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)。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。楚汉相争时期,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,先后活捉魏王豹、赵王歇、燕王臧荼、齐王田广。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,把项羽围困在垓下,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,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,取得决定性的胜利。
十面埋伏的出处
《前汉书平话》中卷:“会天下诸侯,困羽九重山前,信定十面埋伏。”
十面埋伏的成语接龙
十面埋伏的例子
李英儒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第九章:“十面埋伏,我预先布置好啦。”
十面埋伏的感情
十面埋伏是中性词。
十面埋伏的用法
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指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。
十面埋伏的英文翻译
ambush on all sides